《长虹饮涧》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长虹饮涧》读后感我读了一篇文章,描写的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建筑师--李春,这篇文章的名字叫《长虹饮涧》。 以前,XX 省是一个交通要道,但是,城南有条 30 来米宽的河,河上没有桥,不能过河。秋冬时节,河会干涸,所以官府就让民工去建桥。可是,桥没建好,就被第二年春季的雨水冲倒了。民工们都没了信心。这时,经人推荐,李春临危受命来担此建桥重任。 李春因地而异,经过勘察,他发现岸上的土质十分坚硬,所以他没有按常规的办法打桥墩,而是直接建桥,节省了建桥时间。在建桥过程中,李春勤于思考,用独木桥的样式来做桥洞。在施工过程中,他还非常严谨,所用的石料都要精挑细选,并刻上了精美细密的纹路。他还勇于创新,把原来的“实肩拱”改成了“敞肩拱”,即美观又牢固。正是由于他的思考、严谨和勇于创新,才建成了千年屹立的赵州桥,即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也给后世人留下宝贵的实物和精神财富。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勤于动脑,不能拘泥于现在,要用创新的精神,去实践、去开拓。” 第二篇:饮冰室《爱国论》读后感读饮冰室《爱国论》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也惟其如此,志士继起,爱国主义空前高涨。梁启超不仅是近代著名的爱国者,而且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与忠君相联系的传统爱国思想在实现向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转换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由于梁启超最早揭开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旗帜,故也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的第一人。他思想敏锐,集思想家与政治家于一身,这又决定了他的爱国论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与其政治论相一致,具有现实性意义的思想指导,在近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民国后,梁启超的爱国论复与自己提出的“国民之自觉心”相联系,并寄语新青年,从而使自己的爱国主义具有了愈加开阔的视野与宏富的内涵,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第 1 页 共 8 页 “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但是,也须指出,各国人民对于自己祖国的此种深厚的感情,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不自觉的。爱国或爱国主义,成为一种自觉的思想主张与社会伦理,是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相适应的。 与欧洲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径由反抗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渐次生成不同,作为后发性的现代国家,中国现代意义的爱国主义于甲午战争之后勃然兴起,却是因三大历史机缘风云际会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