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 一、概念 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曾于 1952 年发表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对内容分析法定义:“一种对具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 笔者对文本分析法如下定义:“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二、相似性 客观、系统以及非接触性的特征描述,不仅适用于内容分析法,对文本分析法也同样适用。 1、客观 用事实以及数据说话,是两者客观性的主要表现。所分析的对象,对于内容分析法来讲,是有明确特征的传播内容;对文本分析法来讲,则是十分显著的文本外部特征。它们都从不凭空推测分析对象背后可能 含 义 , 而 依 赖 于 固 有 的 分 析 程 序 来 得 出 结 论 ; 一 旦 研 究 目 的 与 范 围确 定 , 就 要 尽 量 排 除 认 为 因 素 的 影 响 , 做 到 客 观 、 无 偏 向 。 2、 系 统 一 般 而 言 , 内 容 分 析 与 文 本 分 析 的 对 象 都 是 大 量 的 、 系 统 化 的 、 具 有一 定 历 时 性 的 文 献 ; 都 要 面 对 如 何 确 定 调 查 范 围 和 取 样 的 问 题 。 系 统化 调 查 取 样 是 分 析 的 基 本 前 提 , 必 须 有 足 够 的 数 据 来 克 服 可 能 出 现 的随 机 偏 差 。 除 语 言 符 号 分 析 等 特 殊 情 形 之 外 , 单 个 的 、 少 量 的 文 献 通常 不 能 作 为 分 析 的 依 据 。 3、 非 接 触 性 内 容 分 析 与 文 本 分 析 都 是 通 过 对 二 手 资 料 进 行 的 间 接 、 非 接 触 式 的 研究 方 法 , 这一 点与 社会调 查 、 访谈、 实验等 研 究 方 法 有 着根本 的 差 异。 4、 主观 参与 性 尽 管两者都 是 基 于 事实进 行 分 析 , 在内 容 分 析 法 的 运用中, 由于 作 为关键的 类目 体系 十分 不 稳定 、 不 系 统 , 经常 因 研 究 者及研 究 目 的 的 不同而 改变, 这一 过 程 的 是 相当主观 的 、 人为 的 、 定 性 的 过 程 ; 文 本 分析 法 更因 研 究 者为 自身价值观 念、 政治立场、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