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深圳大学传播学初试试题 一、 解释(每题10 分,共30 分) 沉默的螺旋 有限效果 培养分析 二、 问答(每题15 分,共45 分) 1、 为何传播学家认为近代启蒙运动的发生与纸质大众媒体的发展有直接关联? 2、 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是指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3、 二级传播理论有何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三、 论述(每题25 分,共50 分) 1、 简论人际传播的虚拟化 2、 社会弱势群体的意见表达 四、 研究提纲设计(25 分) 1、 运用内容分析方法设计研究提纲 题目:城市“三无人员”(无固定住所、无稳定职业、无合法居住身份)在新闻媒体中的形象 2005 年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 .名词解释(任选2 题,每小题10 分,共计20 分) 1. 文化帝国主义 2. 上限效果假说 3.符号的任意性 4.传播接近权 二 . 理论阐释(每小题15 分,共计30 分) 1.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指出:“舆论分析者必须开始认识清楚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行动的情景,人对那种情景的想象,以及人对从行动的情景中产生出的想象的反应。”试问,在公众舆论的分析中,做这样的分辨有什么理由和意义? 2.席勒在《信息与危机经济》中指出:“如果说,信息的商品生产和销售正在成为新兴经济的最主要特征,正在造成文化生产与工业生产的会聚,那么,将文化和传播领域与社会基本制度结合的前提也许正在加紧而不是在放松。商业化的信息在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中地位的上升也许会使创造性工作和常规工作一样具有更少而不是更多的自主性。”他提出这个观点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对这一观点应当如何评价? 三 . 问答(每小题20 分,共计40 分) 1.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一论断对于理解人类传播规律有何重要理论意义? 2.在中国当代的大众传播活动中“意见领袖”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如何发挥作用?对意见领袖的作用应如何评价? 四 . 设计调查问卷 设计一份关于《当前大学生人机沟通心理困扰状况》调查问卷,并说明调查目的、抽样原则和统计分析的方法。 五 . 专题论述(任选一题,40 分) 试论网络媒体与报纸传播的互动效应 新闻策划之我见 2005 年深圳大学传播学复试笔试试题(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