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学习目标1.掌握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2.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4.领悟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结论的道理。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学生自读课文,注音并研讨以下问题: 遗骸( )蟾( )蜍( )褶( )皱 鸟臀( )目 两栖( )2.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3.课前思考(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课堂探究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并举例说明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5、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讨论中发挥了哪些制造性思维? 6、由科学家讨论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下载后可自行适当修改编辑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4.领悟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结论的道理。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 对于 6500 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课堂探究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2.你能把作者的思路理清楚吗? 3.科学界讨论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4.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5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6.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育制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当堂检测1、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假如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下载后可自行适当修改编辑2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开这种撞击。 2、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