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三篇 2015 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 中国电影要想追赶上世界第一流还有待时日,但有一种电影完全可以做到世界一流,就是人文纪录片。柴静用一己之力制作出的这部《穹顶之下》堪称完美,秒杀了前不久大热的韩国国家电视台制作的《超级中国》,如果说韩国人背后的心思可能是炒作“中国威胁论”或者“教韩国企业如何赚中国钱”,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就是完完全全深度剖析了“中国速度”下的隐忧,关系到我们的未来国家利益,更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 柴静以前就是央视高级记者出身,有着敏锐的嗅觉和犀利的视角,以及温暖的人性关怀。在这部投入大量物力和心血的作品里,我们还看到了她朴实扎实的台风。影片是以一场脱口秀为题材摄制的,全程一两个小时的脱稿演讲,她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大量数据和人名之下竟然只错了一个数字,让我这个新闻学弟钦佩不已。 还有一个值得赞赏之处,是影片采用了双向视角,不同于像《海豚湾》这样一味的批判,影片从超排的卡车司机、相关主管领导、超排企业商贩等等角色口中也道出了他们的苦楚,引发更多思考。这个污染的事真不是一个两个方面的责任导致的,更不是靠政府一方就能解决的事。必须要引起全民的重视,所以她冷静地从家庭、历史、采访、他国经验教训、指导意见等多重角度来分享她的成果,这种感同身受可以让我们同一个母亲的子民获得同仇敌忾一般的激情来迎战污染大敌,至少希望是个引子。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既是负担,也是力量,用好人口向来是中国的强项,影片就是要唤醒全民认识到雾霾之中隐藏的问题所在,灯红酒绿粉饰不了太平。 未来的中国,会记住有一位记者,她叫柴静。 2015 公益片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2】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曼德拉 记得当天一起床刷朋友圈,第一条看到的就是上面这张图。 接下来继续翻阅,可想而知几乎整个朋友圈都被《穹顶之下》刷屏了。且舆论基本都是说支持的。那时候我还没有去看这个视频。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贬低,所以心里对这篇报道隐约是不看好的。今日下午闲来无事,翻看微博就点开了这个视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遍,脑子里突然冒出应该动笔去写点什么的想法,然后我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