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范畴,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制约着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个人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等。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正在迅速发生着变化。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群体作为时代文化的引领者, 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精神的变革。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问题进行探讨,引导他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学习动机与策略的一种组合体,它可分为另种类型,一种是深层一种是表层方式。深层方式由深层动机(内在兴趣、学习承诺)和深层策略(关联、理解)构成,表层方式由表层动机 (担心失败、目标为获得证书)和表层策略(学习范围最小化、记忆)构成。采用深层方式学习的学生会认为学习任务是有趣的,并能投入其中。他们关注学习任务的根本意义,并探索学习任务内部及其与其他任务间的联系。采用表层方式学习的学生则既想避免失败,又不想太努力,其策略主要是找出最重要的主题并用死记硬背的方法重复它们。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我们课程学习成绩、学习情感发展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联系:学生越是采用深层学习方式,他们的课程学习成绩越高,越能感受到学习是有价值的、美的,是一种享受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越是采用表层学习方式,他们的课程学习成绩越低,学习的情感体验就越消极。如果我们认真观察身边的同学,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同学都是采用表层的学习方式,只有少数同学采用深层学习方式。这种现象不利于高校对大学人才的培养,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改如何改进呢?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发现很多研究都一致表明:课堂学习环境、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认知与情感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从改善课堂学习环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来寻找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是完全可行的: (1)学生的“兴趣与满意度”是课堂学习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它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影响也是最为明显的。因此,在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建设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满意程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2)提高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水平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建设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