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进生不良心理及其教育方式后进生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要教育转变后进生,就要了解他们“后进”的原因。可以说,没有一个后进生是天生的,他们之所以“后进”是多种内外因素造成的。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适应新的形势,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后进生不良心理的透析,认真研究后进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后进生不良心理教育方式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和教育后进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问题。如何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排除不良心理,达到转变后进生的目的。“后进生”是指在品德和学业上都比较差的“双差生”。这一部分学生在认知能力,接受能力,自制能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生;在知识的积累,学习和应用上明显滞后,同时这一部分学生大多都有一些不良习惯:上课不听讲,下课打闹,喜欢上网玩游戏等,这是让家长不安心,老师不省心,社会不放心的一群特殊群体。1.后进生的不良心理特征:1.1具有自卑感强、失落感。由于成绩不理想、品行不端正,经常受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歧视挖苦、瞧不起,老师的冷落,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不如人”。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1.2具有胆怯、压抑心理。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1.3具有惰性心理。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1.4逆反心理强。他们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孩子看待,不再愿意处于被照顾的从属地位,要求与成年人大体平等;开始讨厌从前一直控制自己的父母老师的管束;并且以反抗的形式想扩大自己的活动领域;在社会关系中,他们极力想争得独立自主的地位,渴望和成年人一样独立生活,发挥自己的作用等。由于后进生所做的事得不到他人的肯定,相反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训斥、批评,心里倍感不服,又感到畏惧,于是受敌对情绪的支配而产生“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的,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1.5学习目的不明确、意志薄弱。就后进生中的多数人而言,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进步,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还没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的毅力和耐力均较其他学生差,对问题不愿做长期艰苦的钻研,而习惯于“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方法。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一遇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1.6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他们心里想集中,但集中不起来。往往只能依靠无意记忆和机械记忆,把知识零碎状“散装”在头脑中,没有结构和系统,无法在需要时把储备的知识提取出来并加以应用。1.7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后进生在学习中不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考虑问题往往要从头开始,却难以有进展,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表现在接受能力差,孤立地看待问题,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思维过程一片“模糊”不善于将所给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加以解决,常常原地踏步。2.后进生不良心理的成因2.1学生自身因素。不能正确看待分数与名次,得失心理过重。思想素质差,学习成绩差,在家经常受父母的呵斥,在学校老师批评、同学的嘲笑,但高中阶段学生自尊心又很强,不容别人对他们冷落、忽视,于是出现了与家长老师对着干的现象。同时他们的逆反心理又具有双重性,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得到所有人的肯定,但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又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家长的批评教育又置之不理,甚至看成是讨厌自己,不愿回家,不能很好的和家长沟通。把教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