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国际安全形势的特点 1 传统的军事国防安全仍然在全球安全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2 经济全球化将导致并加速非传统安全因素的传播 3 传统的军事国防安全仍然在全球安全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4 经济全球化将导致并加速非传统安全因素的传播 5 国家安全环境进一步宽泛和复杂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 经济安全、 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 一、我国周边地理环境及其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一)边界线长相邻国家多 与我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有14 个。陆地边界线总长22000 千米。 海疆线长大约32000 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8000 千米。 我国的领土面积960+300=1260 平方公里 ( 二)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复杂 印度:9.82 亿 印度尼西亚:2.06 亿 俄罗斯:1.47 亿 日本:1.26 亿 巴基斯坦:1.48 亿 孟加拉:1.25 亿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 各国所奉行的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不同 ( 三)地缘战略位置重要 世界分为两大地缘战略区,即海洋地缘战略区和 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 美国属于海洋地缘战略区,中国属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中国的战略位置成为牵制和对付两大战略区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国家。 对国家安全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地缘政治因素 二、缓和是我国当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一 )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 (二 )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三 )建立了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 (四 )解决了与大部分国家的边界问题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 周边外交方针 睦邻、安邻、富邻” 的周边外交政策 在中亚地区,“上海合作组织”从原来的边境地区军事互信机制发展为政治、经贸、文化等全面合作的国际组织。在东南亚地区,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基本完成,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前景广阔 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 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上海精神: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安全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重点合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