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与学生打交道时善于运用心理学,肯定会得到更多的双赢——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也更有成就感。 很多老师在读师范时也学过教育心理学,可是那些体系化的理论,死板生硬如同嚼蜡,到了实际中常常被忘得一干二净。而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挂上了钩。 我们的工作,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判和惩处,那是不是运用了心理效应就可常常事倍功半呢?读读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就会知道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 比如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即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楚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 再拿心理上的“增减效应”举一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 “从今日开始,我每天早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粟子,而晚上给你们三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想晚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同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赶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再给你们四颗,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晚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兴奋地在地上翻滚起来。这就是标准的“增减效应”,其实结果都一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样,但是以不同的方式给予,给人的心理感受可能就截然不同。人的心理总有那么一种倾向,习惯得到,而不习惯失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为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