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读后感 篇一:星星之火读后感 《星星之火》一文中批判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信任革命高潮不可避开地要到来却不信任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这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 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有些党员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进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进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进展的必定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进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反映就是深刻的瓦解、混乱、各种各样的动摇,总而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极端严重的内部危机。坚决地反对这种瓦解,为扞卫马克思主义基础而进行坚决坚韧的斗争,又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了。在规定自己的任务时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那些阶级的最广阔阶层在前一时期极片面地、极反常地领悟了马克思主义,死记硬背了某些“口号”和某些策略问题的答案,而并不理解这些答案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准则。所谓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 篇二:星星之火读后感 这是晶晶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