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位教育的守望者小学老师随笔何为“守望”?周立波的《娘子关前》中有这样一句话:山西的荒野山间,常常有牧羊人,拿着铁铲,守望一群绵羊和山羊。守望,即等待希望。正如尾生抱柱是守望他的爱情,阅读,便是我们老师的一种守望。我们总是希望能从所读的书中汲取力量去守卫我们的学生。读《守望教育——老师节三十周年纪念版》一书,是我的一种“守望”是我守望孩子们的一种方式。 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我便告诉他们,学语文就要多读书,阅读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帮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育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有关资料也表明,学生语言的积累50%左右来自课外。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宽阔空间。 孩子们听我的话,她们常常读书,然而部分孩子阅读之后的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的。有些孩子虽然喜爱阅读,却不具备推断文章好坏的能力;还有些孩子阅读的是家长给他推举的书籍,看完后不仅是一头雾水,而且对阅读产生了抵触情绪。读了南京市姜家园小学孙霞老师的《怎样的阅读是有效的》一文,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是否每个孩子的阅读都是有效的呢?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呢? 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阅读节活动,在这阶段的活动中,我发现了许多能提高孩子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的活动。 1.人人捐赠图书,共建“红领巾书屋” 读书节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把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充实班级的红领巾书屋。“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学们都怀着“好书共分享”的心态拿出自己的图书。班级之中进行了好书交换活动,每周四的自主晨会上,都会由一位学生推举一本自己心爱的读物,其他同学可以与她交换阅读。同学们畅游书海,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读书气氛,真正做到人人有书读,人人爱读书。 2.经典美文诵读,共抒心中激情 随着好书的越来越多,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日渐高涨。本学期以来,许多同学一到中午的休息时间,手不离书,一有空就捧着书孜孜不倦地阅读。《格林童话》、《昆虫记》、《枕边故事》、《中国经典童话》、《三字经》、《安徒生童话》……一本又一本的书在学生们手中相互传阅,学生课后津津乐道地背诵着“人之初,性本善……”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利用课前一分钟和晨间活动时间,积累名言、古诗、笠翁对韵等朗朗上口、语韵法律规范的启蒙读物,培育孩子的语感语用能力。 3.丰富活动形式,共同乐在其中 阅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