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摘要】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和进展学生的制造性思维品质,一般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个性特征;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确立创新教育观念,其中隐性知识在创新能力培育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师徒传承”是培育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鼓舞学生参加学术实践活动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必定选择。 【关键词】创新教育;隐性知识;创新能力;培育 创新教育是上世纪 90 年代后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目前创新教育思想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成为我国当代教育的基本思想之一。创新能力,是新型高素养人才的根本特征。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养人才,首先就要改变过去侧重于灌输知识的传统教育观念,确立注重开发智力、挖掘潜力、培育能力的创新教育观念。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涵义 1.创新教育的由来和进展 “创新”一词,最初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 1912 年出版的《经济进展理论》,他在这本书中把创新界定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的过程。”显然,创新最初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后来才被引入教育领域。[1]由于人们的认知水平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同,故当前人们对于创新教育的涵义也没有统一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学生的制造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创新教育指的是对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综合当前学术界的观点,一般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育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基本内涵是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全面实施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以发掘人的制造潜能、弘扬主体精神、促进个性和谐进展为宗旨,着重讨论和解决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主体性、互动性和制造性等方面,突出制造性思想,以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注重个性进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进展,以激发其制造潜能;注重启发诱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培育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调实际锻炼,全面进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养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育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和进展学生的制造性思维品质,一般包括:创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