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1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现状分析 1.1 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兴趣 新时期,学生大多习惯于学习理论知识,在他们看来,理论知识会更好记忆,更有利于理解,具体教学中,学生所能接受的课堂模式就是老师讲解、学生倾听,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学不利于实现学生从理论探究到动手操作的转变。小学科学实验课上,学生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生看来,科学学科的学习可有可无,久而久之,学生对科学课程就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了。 1.2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 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参加实验的机会,通常情况下,都是老师在课堂上做实验,然后让学生在下面观看,这又怎么可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呢?没有锻炼就没有提高,小学生假如在课堂上的不到有效的实验锻炼,对相关的知识就会模模糊糊,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也会显得不知所措。 2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育策略 2.1 课前、课后活动相结合 要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将课前与课后活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一个动手的机会。就课前准备而言,它能帮助学生充分的接触实物、认识实物,在不断的接触以及观察中,学生会发现实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自主、自觉的去探究。比如老师在讲授《哪支蜡烛先熄灭?》一课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家里面收集各种各样的蜡烛,问题设置可以包括以下几种:(1)蜡烛的成分是一样的吗?那种材质的蜡烛熄灭得较快?(2)高的蜡烛和矮的蜡烛相比,哪个蜡烛要烧得快一点?(3)蜡烛的燃烧和熄灭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就会通过收集、动脑、动手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不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老师在教学中不可能确保全面、综合,为了巩固并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知识,老师还要为学生设置有效的课后活动。在课前搜集以及课堂教学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一篇日记,日记可以记录学生收集蜡烛以及实验的过程,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 2.2 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成为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兴趣最有效的措施,受各种各样因素比如年龄、性格等的影响,小学生对未知领域、未知事物会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对小实验、小制作等兴趣最为浓厚。实验是科学学科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很多,学生就只能在下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