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进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越来越重要,因此新时期高校亟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积极修改并完善教学计划、培育方案,建立创新型师资队伍,开展制造性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为社会培育出创新创业型优秀人才。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大学生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是我国学生普遍存在创新精神不强、制造能力不够的问题 。1999 年,我国就做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养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1]。”因此,创新与创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富有时代性的重要使命。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产业的进展不仅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个系统的、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撑。创新是创业成功的源泉,是创业者必需具备的能力。高校学生创新实践与创业能力的培育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也是素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探讨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 修改完善教学计划培育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创业技能培育新时期我国高校面临人才培育转型的问题,即从服务型人才培育向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转型。这需要高校完善现有教学计划、培育方案,明确自身办学特色和培育目标,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同时推出各校特色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育全过程。首先,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育方案之中,比如“创新思维”“创业教育”“创业成长与创新管理”等。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之中,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全校通识性教育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各类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2]。高校教学计划中各个学校理论教学内容差异不大,而实践教学环节差异较大。因此,高校应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各自的专业优势和专业培育目标,增大实践课的比例,在实践环节中加大综合性实践项目比例,将科研成果、企业新技术等尽量应用于实践教学中。突出技能性人才以及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育。重视校外实习实践。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