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老师的课程意识创建 一、课程意识构建过程中老师心理变化分析 在构建课程意识过程中,要求老师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进行改革,对部分老师来说甚至是全盘否定,难免会对心理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高职院校,传统教学中老师就是根据一定课程模式来进行教学,在技能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中更注重技能教学,在构建课程意识中就需要老师针对这一点进行改变,造成心理波动过大。主要可以体现以下几个阶段: 1、焦虑期 人在被动接受一件事物时,首先会有一个同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内首先表现出的心理活动就是焦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老师具有课程意识,老师在接受课程意识这一概念时不仅是要进行表面的接收,更是对自己教学理念的改变,甚至是全面否定自己教学模式和经验,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老师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焦虑不安,不能肯定自身。即使有的老师可以接受改革,也可能只是表面上的、机械的,同时还伴随着一定困惑和不解,不能合理的将课程意识应用到课程实践中。另外,在接受初期将课程意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一边进行尝试应用一边还要对旧课程教学做出调整,整个教学成为一个繁杂乱的局面,影响老师自身情绪。 2、适应期 随着新课程意识在课程实践中应用,老师逐渐意识到原有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换一套教材,换一种教学方法这么简单,而是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这时老师就会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行为的转变。随着课程意识的初步形成,但是没有建立相应专业实践模式,同时也离开原有教学模式,会存在一个迷茫与适应并存的心理活动,教学活动成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两难境地。 3、制造期 在经过焦虑、适应以后老师课程意识逐渐成熟,可以在原有教学理念进行创新,能够在课程实践中更全面的分析教材、学生、自身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培育学生能力根据教材内容以及社会需要选择制造最为合适的课程方案。这时老师对职业有了更上一层的理解,能够积极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具有课程制造能力,使得自身专业水平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高职老师课程意识构建实施策略 高职老师与其他高校老师相比具有一定特别性,在构建课程意识时需要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策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平和心态形成课程意识,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家引导 老师在构建课程意识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种那种的问题,假如只是靠自己摸索效率会大幅度降低。通过专家引导可以更加明确需要注意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