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现代化安全管理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采纳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即事故的发生了,调查事故的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管理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安全管理工作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如何达到安全科学的管理应从以下几点出发:1.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管理制度 法律法规和规章管理制度的背后有许多血的教训,它来源于实践,它是尊重科学的。遵守它,会得到安全的回报;违反它,会遭到事故的惩处。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管理制度是企业铁的纪律,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最重要的保证。2.实现“本质安全”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本质安全”就是指设备或装置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其运转时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设计阶段通过设计手段消除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使用过程当中即使操作者发生操作或使用错误,由于设备或装置本身存在的安全性能不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由此可见,“本质安全”是科学的体现,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是安全管理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3.注重实际,强化教育培训 安全管理工作搞不好,往往在于认识不到位。若要正确认识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认识,真正把安全教育摆到重点位置。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常规性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安全探讨、安全活动、黑板报的作用,全面强化安全工作,制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备知识性、趣味性,使人们在参加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人们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并通过切合实际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4.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养(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养)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作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当中,企业必须尊重人、关怀人、激励人、以人为本。员工工作积极性、兴趣的调动,要求管理者深化理解员工的内在需求,并予以适当满足,从而刺激工作热情、激发制造力。因此,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当中引入多种激励机制,成为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