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安全生产与管理过去,我们常说安全是“管”出来的,这话很有道理。现在,很多事故的发生并非由于技术、工艺、设备落后所致,而是疏于管理造成的。所以,抓安全生产,必须在管理上下工夫。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无人管、不会管、管不好等情况,加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要依法落实责任主体,让经营者“想管”安全安全生产的前提是重视。谁重视?显然应该是企业第一负责人。经营者的安全意识很重要。现在很多事故都是思想上不重视造成的,有的企业领导认为“死的起,伤不起。预防成本高,死亡成本低”,因此不想在安全上投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思想,是对企业员工的要求,但首先是对企业经营者的要求和制约。有些企业领导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安全生产这根弦松了,对安全的管理只停留在口头上,甚至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蛮干、盲干,这就迟早要出事故、惹麻烦。解决和杜绝“三违”现象,企业经营者就必须重视安全生产,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把“想管”作一种责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可能影响安全生产,都绝不可为之。然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除一些管理较好的大型国企有一套法律规范、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条例、规定章程,并能得到较好地实施外,很多企业,尤其是新建或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制度不健全,或虽有制度但形同虚设、安全投入过少等问题。更有甚者,把安全检查、安全评价也当成了“过场戏”。因此,相关部门应依法追究企业经营者的安全责任,促使他们重视安全,这是管好安全生产的前提。要管理到位,做到生产安全有人管当前,造成事故频繁的另一个原因,是管理的缺位。安全生产的管理,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个是企业的领导,第二个是负全部责任的监督检查者。企业只重效益不抓安全,管理的主体已经缺位,更可怕的是负有领导责任的监督检查者也缺位。原来负此责任的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几十年来监管非常得力,但现在这些机构多被撤消或并转。现行的管理体制形成了管理缺位和监管不力的局面,明显不能适应对危化品的监管需要。如压力容器易发生安全事故,然而管安全生产的机构不管压力容器,管压力容器的不管安全生产,造成了安全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的缺陷。近几年以来,省和市两级虽然成立了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但县一级机构人员编制多没有落实,另外由于“战线”太长、监管范围太广、业务不熟等原因,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亦未完全到位。怎么解决?要靠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