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中封建帝王评价 [摘要]作者们在写古代帝工生活的时候,也要有主体意识的介入,即对帝王及其生活进行评价。把某帝王的所谓千秋功罪做平列式的排列,堆砌各种资料,拼凑各种细节,虚构具体的场景,东拉西扯,万般铺陈,这都是无济于事的,或没有意义的。作为的剧作者还应该运用唯物主义这个“最现代的思想”去掌握和选择历史资料、去历史事实、去评价历史人物、去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并最终让人对于今人的有所“感悟”和联想。评价帝王应该有三要点:我们的作者不要把这些帝王看成是人生的,离开他们历史就不能前进;我们的作者们应当把帝王置于历史潮流中去把握,看他是顺应历史潮流呢,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要写出帝王形象的思想和心理的复杂性,定量分析没有意义,需要的是写出他们的悖论式悲剧。 [关键词]主体意识;最现代思想;评价帝王原则 一帝王形象制造需要“主体意识”的参加 有的学者说,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是“双声话语”,既要历史的真,又要的美。这样说是对的,但还不够。实际上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是“三声话语”,除历史的真和艺术的美之外,还必须有作家或编导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差不多就是胡风所说的“主观战斗精神”。我还认为这第三种声音,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剧本的内在的灵魂。诚然,我们看重历史的真,艺术的美,但是历史的真和艺术的美如何才能达到呢?这就有赖于作家的自身思想情感介入与参加。历史的真,不是现成的东西,尽管有各种历史著作作为依据,但那是后代的历史学家追忆的东西,其中的偏见几乎到处可见,有意的的增添,刻意地忽略,甚至故意的歪曲,都是可能的。所以有的学者把原本原貌历史的叫做“历史 1”,而把历史著作中所展现的历史叫做“历史 2”。作家不可能面对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历史 1”。在我看来,就是大家一致赞扬的司马迁的《史记》,其中也有不少的虚构和假定,美化和丑化,选择与摈弃,增添和忽略,隐藏与突显,否则那些人物对话他是从何得来的?难道他司马迁真的听到了几百年前他笔下人物的对谈了吗?这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尽可能接近历史的本真原貌呢?这就要靠作家主观思想情感的介入与参加,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做人物之所做,选择那些应该选择的,摈弃那些应该摒弃的,补充那些必须补充,删改那些必须删改的……,这样,也许更能接近历史本真。艺术的美更要作家主观思想感情雨露的浇灌,假如没有作家思想感情雨露的浇灌,如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