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市纪念建国 60 周年征文--锅底洼变粮仓**市地处** “”里下河腹部,四周高中间低,形貌似釜,俗称 锅底洼 。千百年来饱受洪水泛滥、内涝干旱、海水倒灌之灾难,十年就有九年荒。解放前,这里“”除 半里一大河,百步一小港 ,就是常年浸泡水中的老沤田,每年只能种一季庄稼,收成“”还得听天由命,人民过着 糠菜半年粮 ,吃上顿愁下顿的苦难生活。每年栽完秧苗,农民“”“”就用泥土封堵 丁头屋 、 单头舍 的柴门,成群结队逃荒到江南讨饭、打短工,糊口度日。“”新中国成立之初,淮河流域遭遇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 锅底洼 亦惨遭重创。那时,全县年生产粮食总产仅为 13.5 万吨,无法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只能依赖国家调拨救济粮艰难生存。1951~1952 年调入国家救济粮 120 万斤,1955 年调入 30~40 万斤。1951“”年毛主席号召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人民 父子齐上阵,兄弟争报名,妇女不示”弱,夫妻共出征 ,先后出动 80 万民工投入到根治淮河的浩大工程。几十年来,**的北边开辟了**灌溉总渠、东边扩大浚深斗龙港、南边挖掘新通扬运河、西边加固运河大堤,建“”立防洪屏障,理通泄洪河道,有效地控制洪涝、渍旱、卤碱的灾害。从此, 锅底洼 走“”出 谈水色变 的困境,翻身做了水的主人。50 年代中期,沉睡千年的一熟制老沤田,掀“”“”起一场 惊天地,泣鬼神 的 沤改旱 耕作制度的改革浪潮。60 年代初,进行联圩、并圩,排除外洪内涝的隐患。六十年代中期国家在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兴建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确保 锅底洼 农田旱涝保收。七十年代初,**人民在全年经济收入达不到百元的困境下,自已带粮、带草、带工具,搭工棚吃住施工场地,开挖、拓浚境内的雌港、雄港、渭水河、盐靖河、西塘港等主要南北干河,以及圩堤的整改修建工程。至此,全县 150 万亩的一熟制老沤田改旱成功,粮食产量一下子超出两倍,掀开**农业生产的新篇章。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历史翻开新纪元。**农民甩开膀子大胆“”开拓农业进展之路。大力兴建圩堤水闸和电力排灌站,解决困扰 锅底洼 农业进展的障碍因子,那年,全县粮食总产量 84.13“”万吨。第二年旗开得胜获得 全国粮食冠军 的光荣称号。1981“”年冬, 二十万民工,九十里长龙。 日夜奋战在开挖、拓宽、浚深骨干水系车“”路河施工场地。水乡农民开发 锅底洼 的自然资源,实行围湖造田,开垦荒地,改良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