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讨论摘要:京族民歌作为京族民间文化的一局部,是京族人民千百年来对于生活中酸甜苦辣的咏唱,承载着京族人民上千年的历史记忆与聪慧智慧,具有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艺术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京族民歌的社会教育传承途径,完整地展示京族民歌的传承状况,进而促进京族民间文化的有效传承。关键词:京族;民歌;教育传承;讨论京族民歌作为京族民间文化的一局部,具有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艺术价值,但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京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变迁,致使这些承载着京族人民上千年历史记忆与聪慧智慧的优秀文化资源正面临着传承危机,保护京族民歌迫在眉睫。而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本文以东兴京族三岛上的澫尾、巫头、山心等三个村落为主要田野点,对该地区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状况进行有效的田野,探究京族民歌的教育传承方式,分析京族民歌在当地历史环境和生活环境下的生存和传承状况。“民间歌谣是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局部。”[1]京族歌谣作为京族民众言情达意的工具,内容丰富,风格朴素清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种类多样,有生活歌《十难歌》、《左除右扣两手空》、《季节歌》、《盘问歌》、《守家规》《一日三餐粥稀饭》等,反映京族民众日常劳动生活和家庭状况,题材广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情歌《千里江山千里念》、《月儿你还等谁》、《哥想唱歌请过来》、《高山滴水》、《什么山上成双飞》、《久不见情更深》、《十言歌》、《追风筝》、《清水浸禾根》、《船虽远心相连》等,抒发京族青年男女相思、相恋的情怀,表现了他们对纯粹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封建道德的不满与对抗精神;有仪式歌,主要以唱哈词[2]和婚礼歌为主,唱哈词有《德圣公》、《明月》、《京族结义歌》、《千里念》、《月下谁顶灯》等,是在哈节时唱给神听的歌。婚礼歌如《辞行歌》、《感恩歌》、《送新娘歌》、《拜堂歌》、《谢槟榔歌》、《结义歌》等,是婚娶过程中所唱的歌,在歌声中对京族青年人寄予以亲热团结、勤劳孝顺而振兴家业的厚望;有儿歌《螺儿甜》、《白鹤歌》、《月亮公公》、《七月思》、《探亲歌》等,大都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有民间叙事诗《琴仙》、《刘平杨礼》、《宋珍和陈菊花》〔亦称《宋珍歌》〕、《十三哥卖鬼》等,用叙事长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