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战线,在燕赵大地,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事迹不胫而走。被人们争相传诵,强烈地激发和鼓舞着广阔人民群众对党和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心。这位领导干部就是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人民公仆"荣誉称号的全国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省厅副厅长。(一)年 11 月的一天早晨,省厅长丰路家属院里悄悄地开进一辆中型卡车,早起晨练的人们看到,随车来的几个人从车上搬下一个大衣柜,两个木箱子。三张木床,一个书柜,一张简易写字台,几个沙发以及米面,大白菜等日常生活用品,最值钱的物品大概就要算是那台 17 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了。全部家当加在一起,还没能装满一卡车。这就是刚刚调任省厅副厅长的秦皇岛市委常委,副市长兼局长的全部家产。 全家搬到 后,省厅宿舍院里的人们逐渐认识了这位新来的副厅长。他中等身材,衣着朴素,言语谦和,举止稳健,平常上下班总是骑着一辆只有在农村才能见到的"28"型加重自行车。在院里见到老人,远远地就下车打招呼,间或坐汽车回家,他的车从来不在院里鸣喇叭,假如前面有行人,汽车就在后面缓缓地跟着。家共有 4 口人,除他本人之外,还有妻子上小学的儿子和80 高龄的岳母。孩子上下学都是妻子骑自行车接送,刮风下雨时,即使厅的汽车停在门口,也从没见到孩子搭过一次便车。他居住的宿舍楼上,是厅级别最高的干部,可他家却是惟一没有内装修的一家,分房时需要缴纳 4。6 万元集资款,他从两个从事个体养殖的内弟处各借了一万元,又从银行贷款 2。5 万元才交齐。很多人起初不信任,一个可以说得上是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家里何以窘迫到如此地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地理解了他。在 20 多年的时间里,的工作岗位变动了 11 次,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的农村青年成长为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级别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太;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昌黎老家,上有年届 70 的老母亲,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加上外甥,侄子等全家近 20 口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有一个沾的光办理户口农转非,他又从不为家里寻求任何致富门路。而作为长子,他必须在经济上给家里以资助。同时,当群众有困难需要扶困济贫时,成百上千地慷慨解囊的又总是他。假如没有其他的"外快",仅凭他和做合同工的妻子的工资,其寒酸和拮据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在身上,你看不见一件名牌服装,他的一只手提包用了十几年,补了又补,却一直舍不得换掉。1999 年国庆节前夕,人们告诉说彩电降价了,念及自己整天出差在外,无暇陪伴岳母和孩子,这才狠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