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大学生个体特质、学习情境和社会情境等方面分别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特質、对专业的认同和学习效能感等影响大学生倦怠情绪的产生;同时,在学习环境中,学业压力感知、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老师素养和班风学风等也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学习的倦怠情绪;社会价值导向、亲朋的社会支持等来自校园外的社会因素也可能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之一。制定合理的个人学习和成长目标、改进学习策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等措施能有效地干预学习倦怠。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干预一、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念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的概念源自于对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讨论。Pines & Katry 首次提出了学生倦怠(student burnout)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逝、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连榕等基于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出,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和兴趣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最主要原因,从教学过程来看,可观察到大学生表现出较严重的逃课、迟到早退、学业拖延等不良学习行为。然而,影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颇为复杂,其他来自个体、学习和社会情境的因素也会造成学生的倦怠情绪。二、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一)个体因素 1.人格和心理特质人格特质。学习倦怠与人格特征存在显著相关。讨论表明,具有特定人格特征的个体更容易出现高倦怠。具体而言,那些不善于自我管理和调节、常常体验消极情绪、缺乏想象力和好奇心等人格特征的个体,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自尊。大学生的自尊心越强,学习倦怠程度越低。自尊心强的大学生对自己大多持有积极和肯定的态度,对依靠自身努力克服学业困难有足够的自信,因而不容易滋生学习倦怠感。低自尊的大学生则更容易体验到无力、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比较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控制点。讨论发现,内外控信念能有效预测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表现。内控者往往将活动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信任凭借自身努力和能力可以达成目标,因而在遭遇学习压力或课业负担较重时,内控者会积极调整学习计划和身心状态主动迎接挑战,并在努力过程中不断督促鞭策自己,学习倦怠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而外控者认为外部复杂且难以预料的力量主宰活动的结果,一旦感受到学习压力,则怨天尤人或给自己的状态寻找各种借口,学习倦怠情绪会迅速滋生且在恶性循环中不断被强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