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如何开展创新 -- 国内案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系列专题讲座周程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导师(上)目 录一• 案例介绍二• 案例分析三• 案例启示一、案例介绍123456“748” 工程的提出背景汉字照排系统总体设计单位的确定原理性样机改进工作的启动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的研制迎战海外激光照排系统“联军”夺得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霸主地位欧美办公自动化的刺激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初,主要用于数值计算,而不是文字信息处理。上个世纪 60 年代,集成电路技术取得突破,其后不久,计算机的应用便由数据处理扩大到文字处理。不过,那时的计算机只能用于英文的输入、显示和输出。欧美国家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输入、编辑和输出处理之后,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这对使用汉字的中日两国形成了巨大的刺激。汉字怎么办? 日本早在 60 年代末便开始展开汉字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由于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太多,故日本政府于 1971 年启动了为期十年的“图像信息处理系统”大型研究计划。日本启动汉字信息处理研究1973 年,新华社派出了一支技术考察团对日本共同社、日立、 NEC 、松下、写研、高千穗、东芝等公司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中国与日本的早期交流• 中日交流这些交流对推动我国汉字信息处理研究工作的开展无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四机部,即后来的电子工业部以及北京市科技局先后邀请日本高千穗、电子产业、大仓和富士通等厂商来华就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和电子照排设备的研制技术问题进行了座谈。 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当时仍在大量使用工作繁重、效率低下,且易中毒的铅字排版方式。 采用照排技术 , 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有色金属。据调查,当时国家每年还要给新闻出版行业补充消耗铅五千吨,铜模九千付。采用汉字照排,告别铅字,节约下来的资金已足以用于新技术装备的更新异地印刷困难 采用铅字排版印刷,排好的版无法在异地同时印刷,从而使讲究时效的报纸的发行量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报社对开发照排系统的呼声尤为急迫。 四机部认为,如果不解决汉字信息处理问题,该中心很难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国家计委因筹建国家经济信息及统计中心之需,要求主管计算机产业的四机部承担该中心的设计任务。当时信息处理业面临的难题• 1974 年 8 月,四机部策动一机部、中科院、新华社、国家出版局联名向国家计委、国务院呈送了一份关于将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