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间手工艺——扎蜡染摘要: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服饰及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扎染手法花色自然,晕纹独特;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个性鲜亮,两者各有千秋,都是宝贵的民族财宝。关键词:扎染蜡染民间手工艺扎染和蜡染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尤其是生活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传统的手工印染方式,与夹染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防染”是它们共同的工艺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一大特色。用蜡染和扎染工艺制成的壁挂、服饰及其他工艺品,极富民族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深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扎染手法花色自然,晕纹独特;蜡染图案更加丰富多彩,个性鲜亮,两者各有千秋,都是宝贵的民族财宝。作为古老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扎染主要应用在壁挂、丝巾以及服饰上面,像全棉汗衫、连衣裙、短裙、上衣、休闲裤子等;蜡染主要用于头巾、上衣、裙子、桌布等方面。扎蜡染艺术在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多年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近年来在各类服装大赛中扎蜡染的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法倍受青睐,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它们搬上 T 型台,同时它也成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带着对它的崇敬让我们走进扎蜡染制作的世界。一、扎染(一)扎染的起源与进展扎染,又名“绞缬”,在民间又称为“撮缬”、“撮晕缬”、“撮花”,有的地方也叫“疙瘩染”,是一种古老的采纳扎结染色的民间手工艺。它大约始于秦汉,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到了北宋仁宗皇帝时期,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政府开始下令禁止民间使用缬类制品。此后随着战乱等因素,扎染工艺便日趋衰落。扎染工艺虽然一度在中原地区失传,但却在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中进展起来,经过几百年的进展演变,扎染工艺的防染手段已非常丰富,染色也从单色演变成多色套染。它的工艺主要是用针和线缝扎或直接用线捆扎织物,形成不同的形状,然后抽紧扎牢,使织物重叠,染色时织物的折叠处不易上色,而未扎结或折叠的地方却被染色,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晕染效果。上色处与未上色处的交界自然形成过度,形成中间色调,偶然性强。(二)扎染的制作方法1.使用的工具(1)纯天然棉、麻、丝等布料。民间扎染所用的是手工织造的土布,棉、麻、丝等布料透气性吸湿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