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在第一课堂中德育工作的探究讨论摘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相融合,不能仅仅依靠专门的德育课程,关键在于各专业教学环节中德育教育的全面深化覆盖、高校老师在德育教育中的全员参加这两个方面工作的落实和到位。本文重点分析高校老师在第一课堂,即在各专业教学环节中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吸引老师参加德育工作的方法探究。关键词:德育工作第一课堂全员育人1 讨论缘起在加快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展,对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对高等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和进展纲要》指出,加强德育工作是全体老师的共同职责,老师应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1.1 何为第一课堂的德育工作本文中的第一课堂非家庭教育,而是老师以集体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的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工作的主课堂,但是除了“思修”、“毛概”这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所进行的基础课学习、专业课培训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简单的说,就是老师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上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培育技能的同时,充分挖掘课堂德育教育的功能,以达到“教书(专业知识)”和“育人(德育教育)”的双重效果和目的。1.2 第一课堂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德育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对教育全面进展的实现、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德育是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催化器;德育是学生丰富个体精神、提升个人境界的重要手段;德育更是帮助学生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使人能“群”的重要途径。1.3 目前现状及原因分析高校中老师进行第一课堂德育工作的现状普遍为:教学窄化为知识教学而不愿承担相应的育人责任,其结果是培育了一个又一个的“书袋子”,却没有塑造出全面进展、人格健康的人。在每年的考研复试和面试阶段,各大高校都会“刷”掉一部分落选者,其中不乏有考研分数很高的“学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复试和面试过程中未表现出与之相应的综合素养和文化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基本素养与修养、心理素养等。1.4 教学与德育需要融合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书假如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假如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可见,在教学中不进行德育工作,则脱离了教书育人最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