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育 2001 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老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25 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动老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老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老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老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育掌握信息技术的老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老师的职前培育、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进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育、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老师培育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育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育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老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进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育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老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育的体系,对以培育合格老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育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育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育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育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