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五边塞诗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被试出塞沈佺期十年通大漠,万里出长平。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饥乌啼旧垒,疲马恋空城。辛苦皋兰北,胡霜[注]损汉兵。注胡霜,指异族入侵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十年”写出了戍边时间之长,“万里”则极言距离之远。B.故垒之旁,饥乌哀啼,从侧面渲染出边塞条件的恶劣。C.一个“恋”字,透露出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D.“汉兵”指唐军,“损”字揭示了战事之激烈,伤亡之惨重。E.这是一首边塞诗,在苍凉哀伤中也充溢着昂扬的战斗豪情。2.颔联“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极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在何处。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军中乐刘克庄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C.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麋捕鹿”这种畋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D.“更阑”“月落”,写将军逸乐之久;“彩缣百段”,写将军赏赐之豪,让读者去想象歌舞场面的豪华奢靡。E.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曲送元美①李攀龙白羽②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注①元美,即王世贞(字元美),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②白羽:羽书,又名羽檄,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插鸟羽示紧急,故名。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运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鸟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还暗示形势逼人。B.第二句运用拟人,以“胡烽不断”比拟异族频频入侵,战报直入朝廷,局势之严峻尽在不言中。C.前两句选用白羽、寒塞、胡烽、长安四组意象,强调军情的紧急,为元美的出行渲染气氛。D.第三句把边塞的月夜写得非常静美,既衬托情意,暗示时间,又与下文“征人”看月相照应。E.后两句承上面来,写军士出征应战,节奏由舒缓变急促,内容从战事转抒情,豪放中有缠绵。6.三、四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答:答案精析1.CE[C项不是思恋故乡,而是写出了边城的凄凉空寂。E项没有“充溢着昂扬的战斗豪情”。]2.①构思妙:将天空中的“日”“云”和地上的“戈剑”“旆旌”组合,天地相连,境界阔达,弥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气氛。②用词妙:“生”字一方面写出了戈剑寒光四射的景象,另一方面也表明将士枕戈待旦,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拂”字写出了阴云低垂,战旗猎猎的景象,显压抑之感。3.BC[B项“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错。C项“自言虏畏不敢犯”是自以为是,盲目轻敌;“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不妥。]4.(1)表达了诗人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2)①对比。一面是士兵驻守隘口、枕戈待旦,另一面是将军玩忽职守、大意轻敌;一面是伴舞助兴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彩缣百段”的赏赐,另一面是“血战人”无钱买药疗伤。诗人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②刻画人物,揭示矛盾。对将军,写其言,述其行,绘声绘色,刻画出一个不恤国事、寻欢作乐的丑陋形象。写“血战人”,则抓住“无钱得合金疮药”,不仅写尽了戍边兵士之苦,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将军的“乐”是建立在兵士的“苦”之上的本质,暗示了当时官兵之间矛盾的尖锐。5.BE[B项“拟人”错,“胡烽不断接长安”应是借代,“胡烽不断”借指异族频频入侵,“长安”代指明朝都城北京。E项应是“节奏由急促变舒缓”。]6.(1)望月,表达了对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