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课时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2.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学习的重点是新经济政策;学习的难点是评价“斯大林模式”。借助教材中的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理解历史问题。通过主动参与小组探讨交流,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通过提问“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在何时何地诞生的?现在它的情况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2.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① ,取消②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结果: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实施: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1)以③ 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2)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④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废除⑤ 制。 4.影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