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经济法律基础【本章教学重点及掌握程度】教学内容掌握程度要求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地位掌握经济法渊源掌握经济法律关系重点掌握【本章知识结构图】为进一步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在2010年1月10号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后,国务院又于2010年4月17日,就有关问题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再次下发国发(2010)10号通知,即《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该文件共10条,所以被业界称为房地产宏观调控“新国十条”。其中有第二条内容如下:一、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具体由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管理原则自主确定。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抓紧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二、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三、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严格按有关政策执行。请问:1.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是否就是行政法?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是什么?2.“新国十条”是经济法吗?如果是,它的意义是什么?[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1.1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经济法的一些基础理论,从产生之初就存在着争议,即使到今天仍未形成令人信服的理论。1.1.1经济法的产生历史沿革1.前资本主义时期无经济法实践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后,即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就由法律调整了。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并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即经济法产生所需的经济基础并不存在,因而也就不存在经济法的实践问题。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立法大都采取诸法合一的形式,如《乌尔纳姆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摩奴法典》、《唐律》、《大明律》、《大清律》等,均未明确区分不同性质的法律条文,而是将之混合在一起进行立法。其中,不乏一些规范经济关系的条款,包括调整雕塑所有权和使用关系的法律规范,调整农业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手工业和商业管理法的法律规范等。但如果以现代的法律部门划分作为标准衡量,此类条款更多的具有民商法或行政法的性质,而非今天的经济法。2.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实践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个阶段。16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期。国家对经济领域基本上采取不干预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只扮演一个消极的“守夜人”的角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生产是无计划的,迫使各个生产者自己安排自己的计划,而民商法正是为一切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法律框架,以便市场参与者作出预见和计划,同他人竞争。基于民事主体“平等性”和“互换性”的两个基本判断,近代民商法建立了一整套基本法律制度,并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过错责任”的三大基本原则。这些都有利于维持一个稳定的法律秩序,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所代替。此间,无限制的自由竞争,极大地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形态上的垄断、组织上对交易的不正当限制、方法上的不公正竞争和交易等新的事实。垄断是传统民商法极端自由放任主义的产物,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法律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近代民商法也随之被现代民商法所取代,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