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考生物优选大一轮复习 第6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19讲)课时作业(含解析)试题VIP免费

高考生物优选大一轮复习 第6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19讲)课时作业(含解析)试题_第1页
1/25
高考生物优选大一轮复习 第6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19讲)课时作业(含解析)试题_第2页
2/25
高考生物优选大一轮复习 第6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19讲)课时作业(含解析)试题_第3页
3/25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时作业(十七)第17讲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间/30分钟基础巩固1.[2018·安徽芜湖模拟]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2.在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菌中提取的DNA后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培养基上仅有R型菌生长。设置本实验步骤的目的是()A.直接证明S型菌的DNA不是促进R型菌转化的因素B.补充R型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C.证明R型菌生长不需要DNAD.与“以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的实验形成对照3.[2018·海南琼海模拟]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后,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组实验获得的子代噬菌体都不含35S,部分含有32PB.若搅拌不充分会使35S标记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低C.若保温时间过长会使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D.该实验说明DNA分子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具有连续性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研究方法有①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都运用了①和②B.前者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②C.前者只运用了②,后者运用了①和②D.前者只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①和②5.[2018·江西新余一中模拟]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③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整个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B.实验①、实验③可作为实验④的对照C.实验④中的死亡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毒性不能稳定遗传D.重复做实验①与④,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S型活细菌由R型活细菌突变而来6.如图K17-1表示用32P标记噬菌体并侵染细菌的过程,其中过程②是利用过程①获得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图K17-1A.过程①的目的是获得含32P的大肠杆菌B.过程③培养时间越长,实验效果越好C.离心的目的是析出噬菌体,使大肠杆菌沉淀D.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能力提升7.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和细菌保温时间长短与放射性高低的关系可能如图K17-2所示,下列关联中最合理的是(35S标记的噬菌体记为甲组,32P标记的噬菌体记为乙组,搅拌充分)()图K17-2A.甲组—上清液—bB.乙组—上清液—bC.甲组—沉淀物—cD.乙组—沉淀物—c8.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持反对观点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已知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下列实验设计思路能反驳上述观点的是()A.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B.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C.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S型菌D.R型菌+S型菌DNA→预期出现抗青霉素的R型菌9.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四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④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以上四个实验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分别是()A.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B.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C.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上清液D.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10.[2018·山东淄博二模]有a、b两类噬菌体,它们均已被32P或35S中的一种标记过。将a、b噬菌体分别侵染甲、乙两管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图K17-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K17-3A.实验结果表明a的蛋白质外壳和b的DNA均有放射性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5S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考生物优选大一轮复习 第6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第17-19讲)课时作业(含解析)试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