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在医疗救助推进会发言同志们:一、我省医疗救助工作回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省于2003年、2005年先后启动农村和城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到2008年底,医疗救助工作在全省所有县区全面开展。在全面建制的基础上,今年7月份,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软件也开始在区、区、县试点运行。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截止目前,全省已累计实施住院救助113万人次,人均救助2011元;门诊救助262万人次,人均救助211元;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08万人次。总体上说,全省医疗救助工作推进顺利,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完善各地能够按照中省相关文件要求,从医改工作的大局出发,结合自身实际,不断修订、完善实施方案,效果明显。一是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在将农村五保对象、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7-10级残疾)纳入救助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低保边缘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了救助覆盖面;二是救助模式逐步完善。在开展住院救助的同时,积极开展门诊救助。通过发放门诊救助卡、救助金等办法,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医治小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日常门诊负担。三是救助标准稳步提高。逐步取消了住院救助病种限制、起付线,并能够结合医疗救助资金的增加,综合考虑救助对象类别、救助需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封顶线,救助水平稳步提升。(二)资金规模日益扩大2010年中央补助我省医疗救助资金3.5亿元,较2009年增加21%。省级筹资8984万元,较2009年增加9%,形成了省级预算安排与中央补助资金同步增长的机制。级也不断加大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其中,西安、宝鸡、渭南、、榆林都将医第1页共7页疗救助资金纳入了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三)开展了医疗救助软件运行试点今年以来,随着医疗救助软件的试运行,试点县区以“一站式”服务为切入点,完善实施办法,优化操作程序,积极推进救助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一是实现了“一站式”救助服务。试点县区均选取了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并与医院建立了网络连接,通过医疗救助软件在定点医院的应用,在救助方式上率先取得突破,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医后救助方式,简化了救助程序,通过与医院网络结算,成功实现了对低保对象的“一站式”救助服务,切实方便了困难群众就医。尤其是区,安排早、部署快,截止目前,已实施“一站式”救助44人,人均救助1700元,救助效果良好;二是逐步实现医后救助的网络审批;在开展“一站式”结算的基础上,对低保对象以外其他困难群众以及在非定点医院治疗人员的医后救助,逐步由以往的纸质资料报送转变为网络审核、审批。尤其是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医后救助街办的网络审核、上报,区民政局网络审批以及救助金的软件导出发放。三是初步实现了救助对象网络管理。试点县区救助对象均有电子救助档案,对救助对象健康状况、历史救助、当年可救助限额等情况可随时查询;在救助实施过程中,县级民政部门对救助申报情况、乡镇审核情况、困难群众住院治疗等情况实现了实时查询,救助金额也由软件根据救助办法直接生成。通过这种网络化管理,使县级民政部门情况清、底子明,工作有规可依、有据可查,减少了以往救助的随意性,更加规范、透明、公平、公正。虽然我省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甚至比较突出。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别地方对医疗救助工作的认识还不明确,工作推进缓慢目前,仍有个别县区对民政部门医疗救助职能以及医疗救助在当前医改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模糊,同时,又因为医疗救助不同于生活救助,业务性较强、需要协调的相关部门多、第2页共7页工作推进难度大,从而造成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被动应付,工作推进缓慢,未能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应有的医疗援助。(二)医疗救助制度不完善一是少数县区未及时修订实施方案。今年上半年,省厅转发了县、区医疗救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