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梦”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第一节:中国梦思想的经济内涵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二节:“中国梦”思想的政治内涵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第三节:“中国梦”思想的文化内涵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四、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四节:“中国梦”思想的社会内涵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第五节:“中国梦”思想的生态内涵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三、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近代,中华民族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逐渐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对于民族出路的探索的愿望更加迫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已卓见成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在新中国建国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应运而生。“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这正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因此,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间是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一、中国梦的经济内涵中国梦的经济内涵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基本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经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是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发展生产力,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生活基础。经济建设,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新常态的基本特点、科学内涵作了精辟阐释,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趋势变化。从消费需求看,过去的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