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贯通训练(三)彰显繁荣鼎盛——唐宋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解析:选A“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可见国家事务与皇家事务联系在一起,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与政治运行过程是否成熟无关,故B项错误;“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不代表所有内外朝官员的职能完全一样,故C项错误;在家国一体的体制下,皇室本身就是政治权力的中枢,不是因唐代内外省的设置而形成,故D项错误。2.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B.对外交流的繁荣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D.泉州口岸的开放解析:选B西域都护府设置是在西汉,泉州口岸的开放说法不正确,而且泉州在唐朝还不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排除C、D两项。材料中的蔬菜品种来自国外,表明对外交流的繁荣,B项正确,排除A项。3.唐代科举进阶后,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北宋时期为了防止考官识别字迹,采取誊录制度,科举进阶后直接授官。故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今文儒之盛,其书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非皆不能,盖忽不为耳。”材料可表明()A.书法艺术受选官制度影响B.文人士子审美情趣改变C.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巅峰D.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解析:选A科举制的发展变化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与材料“吏部选官以书判人,故人竞学书”“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相符,故选A项。4.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A.治军突出理学思想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制衡兵权管控过度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宋太宗选拔将领的标准是“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到宋真宗时期,则进一步演化为“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这充分说明在宋朝时期,为了防止武将专权,统治者严格控制其军权,故选C项。5.在宋代,客户是指无常产者,绝大多数是佃户。据统计,北宋初年客户约占总人口的40%。此后逐年下降,到宋神宗熙宁年间下降到4%。这一变化反映了()A.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B.佃户成为耕作的主力C.地主对农民剥削有所减轻D.土地所有权更迭频繁解析:选A题干中宋代客户(绝大多数是佃户)比例由40%下降到4%,结合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农业得到发展的史实,推知宋代自耕农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故选A项;佃户是客户的一种,且客户最高比例也只有40%,未超过一半,排除B项;题干看不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土地所有权的更迭,排除D项。6.《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画中的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D.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解析:选C据材料“《清明上河图》”“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可知,这充分说明北宋城市军事职能在减弱,经济职能在增强,故选C项;在宋代,政府并没有摒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税收的多少,进而不能说明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排除B项;城市税收不能说明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5分)7.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