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之重 当代作家方方,曾在 80 年代末期以中篇小说《风景》、《祖父在父亲心中》等佳作,成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新世纪以来,她的创作势头不减当年,一批以女性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如《奔跑的火光》、《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水随天去》,再次受到文坛的瞩目。2025 年,她又把视野转向历史,创作历史题材小说《武昌城》。文本以守城军官马维甫为中心,讲述了他以及发生在他周围的故事。这种以日常生活代替宏大场面的历史叙事,不仅让人们读起来感到十分新奇,而且也让人们在身临其境般体验到历史的沉重之后,捡起了那本不应该忘却的历史记忆。 一、日常化的历史状况 对于一篇历史题材的小说来讲,方方选择日常生活的视角作为艺术表现的切入点,是很让人玩味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方方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就持续关注着武汉人民的生活,形成了“长于描写凡常人物的凡常生活及其喜怒忧乐,酸甜苦辣”①的叙事风格。所以,她采纳这样讲述历史的方式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视角的运用,作家抓拍到了许多微细的历史瞬间,发现了历史的丰富与复杂。 战乱之苦自古以来就是百姓面临的最大灾难,即使在 20 世纪也不例外。发生在20 年代的武汉会战,曾经围困武昌达 40 余天,使城内的人民饱受屠戮和饥饿。方方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之上。自从武昌城门关闭之后,“饥饿”就成了人们的生活常态,此后所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围绕“饥饿”展开的。 “饥饿笼罩着武昌城。”在这 40 天的日子里,人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与“吃”有关,“吃饭”问题这时成为人们唯一的日常生活。像洪府那些在平常很少为吃饭而发愁的富裕人家,这时也把“吃饭”问题列为头等大事。管家老那的任务就是天天上街采购粮食和蔬菜,但是随着粮铺关闭得越来越多,他所能买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到了最后他几乎每天都是两手空空。大户人家尚且如此,普通的百姓就更没有办法了。为了活命,他们早早地就采尽了紫阳湖里的藕,挖光了都司湖边的野菜,打光了城墙根下的野狗,逮尽了家里的老鼠……对洪府而言,虽然“以芭蕉根当菜”的饭食让洪佩珠小姐“举筷难咽”,可毕竟还能吃到东西;普通的百姓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只能“靠几口水一点大麦面维持性命”。没有尽头的饥饿终于击溃了人们的生活信念,他们要么跳进紫阳湖自寻短见,要么眼睁睁地饿死在家里、路边。 饥饿的副产品是抢劫,而趁火打劫的残兵败将是“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