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管理审计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方案对现金的审计一直是审计机关所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因为现金是最直观、最耀眼的诱惑,现金的管理是财务管理中最难于监管却又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是贪污腐败滋生的温床,是贪污腐败成长的土壤。综观被发现、被暴露出来的众多大案要案,大多数的问题都出现在现金的管理上。各级党委、政府为加强财务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风险,防止贪腐案件的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其中财政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国库集中支付的目标就是实现要“管钱的不拨钱、拨钱的不花钱,花钱的不见钱”的管理模式,其本质就是要减少各预算单位对现金的管理和使用,减少对现金的接触。这是加强现金管理一种比较理想有效的管理手段。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自20xx年在我区试点后,于20xx年在全区全面铺开。但在近年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经过这几年的运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乡镇一级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不理解、不适应,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现金的管理使用上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套取财政资金、超范围使用现金、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一、现金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形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实施后,从理论上讲,各单位现金支出的数额应该是非常小的了,但在近年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一些单位——主要是乡镇政府,其财务账中现金科目的发生数额却非常大,少则数十万,多则数百万、上千万,而且期末结余的数额也往往比较大。无论是从审计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都是非常不正常的,尤其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体制下,这种现象更显得不合时宜,完全违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设计初衷。因此,审计人员对相关单位的现金流转情况进行了深入核实,发现这些单位现金流转通常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在做用款计划时,将大量的支出列“授权支付”,然后从“零余额账户”以提现的方式把资金转到单位出纳个人账户,形成“公款私存”的结果;第1页共3页二是将一些不允许列授权支付的资金如项目资金、专项资金等列“直接支付”,转入单位职工或其他人员的账户,再交回单位出纳个人账户中,作为单位现金收入,以套取现金的办法回流现金;三是将一些从各种渠道收取的资金不缴财政、不存财政支付中心账户,而是直接坐支,违反“收支两线”管理规定。这些现金流转的方式,往往伴随着单位账务混乱,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者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这种管理状态下,通常容易出现出纳与会计对不上账等情况,且大数额的现金存入出纳个人账户,也极易出现挪用公款甚至携款潜逃的事件,给单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此外,也容易形成“小金库”,给贪污腐败留下巨大的生存空间。二、现金管理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对于各乡镇普遍存在的现金管理现状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乡镇工作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支出必须有预算、有计划。下一个月要进行的支出,上一个月就得做出用款计划,报财政部门审批,才能实现支付。因此,资金的支出需要走一定的程序,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乡镇的工作,有时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群体事件、上访等,事发难以预料,没有办法做支出计划。事情发生了,就可能需要一些即时的支出,且往往数额都比较大,这时,现实的需求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出现了冲突;二是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审计人员就接触过一些乡镇领导,他们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太了解,他们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认识:钱是我单位的钱,只要不进个人口袋,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我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这么多年来,对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没有任何的影响,于是他们就要求财务人员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办,把单位资金转入个人账户,便于他们随时使用,这样必然造成单位资金失去监管的结果;三是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机构改革后,“定人、定编、定岗”,各单位各部门人员虽然相对精简了,但专业财务人员却一“将”难求。一旦遇到单位财务人员调走、退休等变动,要找一个合适的、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员来弥补则非常之难,尤其是处于最基层的乡镇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