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底线公平[摘要]从作者本人研究民生问题的思想过程入手,展示30年来中国民生问题研究和发展轨迹。并再次提出,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要构建在底线公平的基础之上。[关键词]民生;研究;底线公平;和谐社会;公平正义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对于这场巨大社会变革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而对它的学术研究,怎么努力都还嫌不足。改革开放实践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研究课题,其中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那么,为什么民生问题会凸显为一个焦点问题,这里面是否具有必然性。如果具有必然性,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民生问题。全面回顾以往30年来的民生研究,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本文呈现的只是我个人研究民生问题的思想过程,虽然远远不能代表全国的民生研究,但希望以此为个案,勉强作为窥豹之一斑,也许还可以作为批评的对象,这对于今后的民生研究也会是有益的。一、主题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大家都亲身感受到了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社会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等越来越大,短短一二十年,我国就进入了世界上社会差距最大的国家之列。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现象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关系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以牺牲社会公正为代价吗。如果是必然的,它的根据是什么。如果不是必然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说,“发展”是时代主题之一,是“执政的第一要务”,那么“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只是经济增长吗。发展与公正是相互排斥的吗。“公正”是在“发展”之内,还是在“发展”之外。如果“公正”是在“发展”之外,它是可有可无,可先可后的吗。如果在“发展”之内,它能够如何影响和构成“发展”的本质规定性。如果说“发展”是要有代第1页共11页价的,什么可以作为发展的代价。社会公正是可以被牺牲的“代价”吗。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可以被忽视的“代价”吗。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并不是从特定空间(中国)、特定时间(改革开放30年)提出的特殊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60—80年代就突出地讨论这些问题了;在许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尽管经济发达,社会公正问题却很突出;西欧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也发现尽管实现现代化了,新的贫困现象却冒出来了,不公平问题、社会排斥现象令人担忧。这样看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什么。我们现在有了一些描写和测量不公平的办法,如基尼系数;也有一些刻画其变化趋势的办法,如库兹涅茨倒u曲线。但是总的说来,我们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的关系仍然所知不多。“发展”与“公正”的关系,看似一个抽象的、宏观的问题,但它却不仅与我们关心的那些大问题息息相关,也与我们不能不面对的具体问题密切相连。二、追问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基础1996年,我主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这个课题要求从宏观上、总体上研究制度体系,当然也不脱离养老、医疗、工伤、就业等具体制度问题。该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提出了“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在此之前,在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执笔者除我之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杨团、唐钧,香港浸会大学的莫泰基、施育晓)名义发表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思与重构”(《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六期)一文中,提出了“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认为“尽管社会保障制度在各个国家有不同的模式,但是将其共同的本质抽象出来,仍然只能是为适应基本国民民生需求而确立的民生目标的保障。在中国,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基础性、综合性和多元性”。这几年,大家都在谈“民生”,对我们当年提出“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个概念会感到困惑:社会保障制度就第2页共11页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为什么还要提出“以民生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