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对作品的研读,了解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及其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反思战争的危害。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1、问题设计: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的情感是怎么样变化的呢?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整理出“我”所遭遇的主要事件及情感变化。最好是用曲线图的形式,标注出“我”的人生起伏。另外,对文章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做好标记。阅读中遇到疑问,可以交流讨论。【参考答案】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喜〉――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悲〉――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喜〉――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悲〉――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喜〉――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2、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参考答案】索科洛夫饱受战争痛苦,他的叙述始终是感伤的,然而又流露出逆来顺受,几近麻木的心情。他忠厚朴实,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三、学习字词邂逅(xiè)(hòu)狙(jū)击瓦砾(lì)笑嘻嘻嗜(shì)好狼吞虎咽(yàn)胳(gā)肢窝刹(chà)那间刹车(shā)咽喉(yān)胳肢(gé)(zhi)哽咽(yè)胳(gē)臂(bei)松柏(bǎi)柏油柏(bó)林黄柏(bò)呜咽(yè)胳(gē)膊(bo)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鉴赏文章细节描写的艺术讨论:在这篇小说中,最感动你的细节是什么?请先有感情地读出来,再说说感动的理由。学生可能找到的相关细节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战争的罪恶。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我走到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