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去年教师节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在教师座谈会上讲了他一个十分忧虑的问题,那就是钱学森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问出了教育之惑。无论在哪个时代,培养杰出人才的基本规律都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杰出人才具备的品质也基本相同,比如具有能够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迷信经典和权威,具有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等。对于这些优秀品质的培养,应该从中学乃至小学和幼儿阶段就有意识地进行。大师实际上是从摇篮开始就培养了,但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流行全国,并成为共识的情况下,早就将应试竞争提前到了幼儿园,学生探究、提问的兴趣和欲望在幼儿园、中小学阶段已经被大大地削弱,而记、背标准答案,竭尽全力获取分数成为我国教育导向,而这些,恰恰是钱学森生前最为担心的,“对知识没有兴趣”,继而丧失“独特的、创新的”能力。多少年来,我们中国孩子悲哀地成了“高分低能”的代名词,追根溯源,病根从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埋下。脑子里装下的可能是一个个细得不能再细的习惯养成,在这也不许,那也不行的约束里变成乖顺的小绵羊,甚至在一年级就对学校心怀恐惧,对学习丧失兴趣。人生的第一堂课应该怎样设计?我认为首先应该点燃的是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是在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对校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的种子,对大自然和科学的热爱和探究其奥秘的浓厚兴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可教育发展到今天,六大解放在很多学校依然还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的不应仅仅局限于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习惯养成,更重要的应是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温总理的感叹,源于对中国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忧虑。缺乏人才长远规划的短视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的考核评价和选拔机制,怎能催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怎能让创新之花盛开、创新之树常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思坦对物理的兴趣来自小时候的一次经历,4岁时,有一次生病,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他解闷,他把罗盘拿在手中细细观察,不管怎么转,那根细细的磁针的蓝端一直指向北方,小爱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感到惊奇和疑惑“蓝端为什么总指向北方呢?这根针周围也没有什么东西呀,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的埋在它后边”他想找出其中的奥秘,萌发了对物理的极大好奇心,而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对飞机的兴趣来自小时候玩竹青蜓,杨振宁兴趣来自初二时装收音机。比尔·盖茨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比尔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少年比尔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她所喜欢玩的东西。比尔·盖茨的父母在工作之余总是尽可能地与孩子们呆在一起。一家人不断地进行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13岁时迷上计算机并开始编程序,大三时三千美元起家在车库开公司。我们长期以来深受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影响,并且非常狭义的理解“知识”的概念,一味的追求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并且以考分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和老师,完全忽略了人的差异性和全面发展,和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背道而驰。最近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公布了一份对世界美、英、俄、德、中、日等21个国家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在倒数第五,中国孩子普遍创造力匮乏,这个结果非常使人忧虑。因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人的创造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是基础。青少年缺乏创造力,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可持续发展就缺少人才资源的支撑。那么,中国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普遍创造力匮乏这种现象呢?当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