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常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4、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生物体)和太阳(太空)中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教学重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教学难点: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内容要点: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到目前为止,人们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90余种,人工合成的元素有20余种。2、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compound)。铜、氮气、氩等都是单质(elementary)氧化镁、四氧化三铁、高锰酸钾等都是化合物。自然界中的物质大多数是化合物。3、认识氧化物。4、了解元素在地壳、人体中的分布情况。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容易犯的错误。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贯通的。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学生在学本单元之前,并没学多少元素,尚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学法指导1.明白元素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留意化学专业术语的用法特点,并判断有关说法的正误。(1)元素是原子的总称,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它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原子是元素的个体,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含义。它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在运用化学专业术语时,特别强调:①场合的搭配。应该用“某物质由某元素组成的”来描述。②名词的可数性与不可数性。例如,KClO3物质中含氧元素,但不能说含有3个氧元素或3种氧元素,因为氧元素只有一种。③语言的层次性。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但不能越过一个层次说,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2.元素符号的记忆化学用语的学习是一道难关,而这关口就是元素符号的记忆,入好这道关口,学好化学用语就不困难了。记忆元素符号的“诀窍”之一是分散难点,化整为零,超前记忆。初中化学学至“元素、元素符号”一节,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有27种,如果待到那时作一次性记忆,是难以记住的。记忆元素符号的“诀窍”之二是采用韵语和文字与字母对照记忆法。这就是将初中常见常用的30种元素的名称编成如下六句韵语,念起来顺口押韵,而且体现了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为了押韵,将溴例外地排在铜之前),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氢、氦、锂、铍、硼H、He、Li、Be、B碳、氮、氧、氟、氖C、N、O、F、Ne钠、镁、铝、硅、磷Na、Mg、Al、Si、P硫、氯、氩、钾、钙S、Cl、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