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思想】1、教学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不同情境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溶解度的概念,体会溶解度曲线的优势以及运用溶解度曲线提纯物质。特别是利用问题引导,辅以学生实验,让学生对降温结晶有更清晰的认识。2、将数学上的图形思想和化学知识有机整合,使学生认识数型结合法在体现事物变化规律中的作用。3、将溶解度由点、线到面逐步展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形成溶解度的概念。(2)了解溶解度曲线以及所含有的信息。(3)知道降温结晶、蒸发结晶都是提纯物质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绘制曲线以及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方法。(2)认识数型结合法在体现事物变化规律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成中得重要作用。(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解决问题效率的意义。【教学重点】(1)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解度曲线。(2)两种结晶方法。【教学设计步骤及意图】一、形成溶解度概念1.投影:20℃时100g水中分别最多可以溶解下列物质的质量提问:(1)以上四种物质中哪一种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最强。(2)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2.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归纳、分析得出:其一是条件: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其二是状态:饱和溶液。3.要求学生通过添加适当词语的方法,将以上两个条件串联起来,形成溶解度的初步概念4.练习巩固,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温度;100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质量。二、了解溶解度曲线1.组织学生讨论“影响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可以以物溶质CaCO3Ca(OH)2NaClC12H22O11(蔗糖)质量/g0.0130.16536204质的溶解度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作图。2.投影: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020406080100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246提问:(1)请你在坐标纸上描绘出以上不同温度下相应的溶解度的点。并回答这些点所表示的含义。(2)你能估计出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吗?3.引导学生感悟用曲线表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所具有的优势。4.教师讲解:这条曲线就叫做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的大小,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的大小,还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不同。5.练习巩固以上习得的知识,同时再次体会数型结合在科学研究中得重要作用。三、运用溶解度曲线1.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在刚才的坐标纸上标出下列溶液所表示的点(a)40℃时,100g水中溶解60g硝酸钾(b)60℃时,100g水中溶解100g硝酸钾(c)80℃时,100g水中溶解110g硝酸钾让学生体会溶解度以下的“面”表示溶液的不饱和状态2.提问:(1)80℃时,100g水中溶解110g硝酸钾溶液饱和吗?(2)将上述溶液降温至60℃,溶液饱和吗?(3)若继续降温至40℃,你猜测会产生怎样的现象?3.学生通过实验感知降温结晶。4.练习: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了解氯化钠能否通过降温结晶析出大量晶体。5.教师讲解运用降温结晶,可以从硝酸钾和氯化钠(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硝酸钾。6.提问:如何从浓的氯化钠溶液中提取氯化钠?让学生初步了解蒸发结晶。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