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一、课标要求1、了解作者,背景,说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背景,说2.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3.研读课文,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合作翻译,了解文义,当堂背诵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识记文学常识,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难点:学习文言词语,背诵课前预习纲要:一:学法指导利用网络或参考材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铭这种文体;查字典解决字音,进而能熟练朗读;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义,掌握重点实词,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最后达到背诵二、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1、读准、读顺: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蕃()淤()濯()涟()蔓()亵()噫()鲜()2、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①、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乎众矣()②、翻译下列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第一课时课堂学习探究纲要一:自主探究合作释疑:(一)交流预习,组内交流,重点写在书上1.走近作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周敦颐,-----------代著名--------家,字-------------,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背景:(用简洁的文字写在下面)3.说“说”是古代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4.读准字音:周敦颐()甚蕃()淤泥()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亵玩()隐逸()噫()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你还认为哪些字音字形易错或有与它们形似的字补写在下面(二)朗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听准字音,划好节奏,标好韵脚,把握感情(三)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翻译,教师指导翻译中注意以下重点词句:蕃:染:濯:清涟:妖:不蔓不枝:益:亭亭净植:亭亭:植:亵玩:亵:予谓菊:君子:宜乎众矣: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拓展延伸1、古往今来,在污浊的现实与秽亵的世风中,有许许多多能过持身高洁而“出淤泥而不染”的志士仁人,你认为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条件?能否举出历史上的人物为例加以说明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认为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有积极意义吗?三、课堂测评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1)不蔓不枝()(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陶后鲜有闻()2、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莲,花之君子者也。(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四、学习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你用一句话归纳一下你的感受和收获。内容总结:知识归纳:课后巩固拓展纲要1、(C层)解释“之”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2、(B层)简答。(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3、(A层)阅读文段做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