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在山的那边》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留学,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年)等。《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诗人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教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都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这种独特的体验,成了他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经历。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一课时1、反复诵读法新课标明确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以读激情,以读感悟,从而体会诗的感情,理解诗的意蕴。2、讨论点拨法在加强诗歌朗读训练的同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赏诗、品诗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质疑,师生合作探讨学习,对于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3、多媒体教学辅助法运用声、像、图三维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便捷,适当穿插展示课件能创设教学情境,又能解构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的提示,能激情导思、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课堂,体现诗的情美、理美、文美、意美。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凝成()_____诱惑()_____一瞬间()_____隐秘()_____喧腾()_____痴想()_____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隐秘(mì):隐蔽,不外露。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痴想(chī):发呆地想。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山”应该指困难,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二、探究阅读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意思是:“我”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痴想”能换成“幻想”“梦想”吗?不能。“幻想”“梦想”没有“发呆”的意思。2、“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山有“脸”吗?为什么说山“铁青着脸”?没有。“铁青着脸”,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完全落空。5、从这部分看,你觉得小时侯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一个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愿追求新天地的孩子。6、为什么“海”是“信念凝成的”?“海”很遥远,奔向理想的征途很漫长,只有凭借信念,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8、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9、“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喧腾”是什么意思呢?理想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