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陋室铭1.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言大意;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味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重点:1.在理解文意、流利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全文。2.明确本文借物喻理、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1.结合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补充下面卡片内容。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2.结合你知道的文体知识,完成下面填空。古代刻在金属等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3.整体感知,填写下表。问题一:一读(感受音韵美),标节奏,读通文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问题二:二读,通文意,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名ەۖۖ۔ۖۖۓ有仙则名(出名)故虽有名马(著名)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名字)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命名)之ەۖۖ۔ۖۖۓ无丝竹之乱耳(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标志)食之而不能尽其材(代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是ەۖ۔ۖۓ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2.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使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问题三:三读(学生自由读),明内容,理解文章。1.本文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词语又是什么?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重点词:“德馨”。2.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1)自然环境清幽。(室中景)(2)交往人物不俗。(室中人)(3)生活情趣高雅。(室中事)问题四:美读,体会作者的生活情趣。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值得称颂的是:品格(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需要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无立足之地。问题五:悟读,品味本文写法之妙。1.作者为何以陋室与古贤的居室作比较?为什么文章结尾说“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此处引用孔子的话引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这个“陋”字彻底翻过来,达到不陋的完美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作用是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使语言更加生动传神,更加突出文章的主题。*问题六:请你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或者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并说说你的理由。示例:(1)雅称:清心斋。因为我觉得刘禹锡志趣高雅,心神宁静,从来不被世俗的名利所烦扰,所以想了这个名字。(2)匾额:室陋德馨。这是对本文内容和主题的提炼,突出了刘禹锡的高贵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