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导学案学习目标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学习重点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学习难点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学法指导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通过诵读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知识准备上节课已掌握的内容备课组补充学习流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刻地意识到了“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对于这样经典的文章,我们只了解了内容还远远不够,这节课我们要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艺术做一番探究或品味。二、检查预习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小组黑板展示)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圈点具体的句子,在课本上标注出来。)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推出的?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各小组讨论、交流,口头展示)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四、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体会反问的表达效果。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2、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通过以下练习能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句子;五、拓展延伸: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六、当堂训练:见配练七、课堂小结:略八、作业布置:1.预习12课的作者及背景;字词2.复习11可所讲的内容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