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题解说】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4.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难点解说】分析人物形象: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主旨归纳】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写作特色】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词语积累】1.古今异义(1)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用手指;(2)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3)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4)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5)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6)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7)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8)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9)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方古义:方圆今义:常指矩形(11)惩古义:苦于,被......所苦今义:惩罚(12)苦古义:愁今义:痛苦2.一词多义(1)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2)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3)且年且九十【将要,快要】且焉置土石【况且】(4)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始一反焉【加强语气】(5)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3.通假字(1)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5)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②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④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前提。⑤何苦而不平?(2)被动句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3)省略句①(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③帝感其诚。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帝感于其诚。④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基础知识积累】1.为下列加线的字注音。万仞(rèn)荷担(hè)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穷匮(kuì)智叟(sǒu)雍南(yōng)朔东(shu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杂然相许(赞同)惩山北之塞(苦于)且焉置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