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隆中对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展示【知识链接】“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陈寿,字,朝人,家。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2、给加点字注音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3、词语解释躬陇亩好每时信然屯器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诣乃见因屏凡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计安已来不可胜数众寡非唯…,抑亦谋挟令诸侯争锋国险而民附尽殆资因暗弱殷存恤胃著总揽箪食壶浆诚如是日3、通假字的音、形、义。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意思是)自董卓已来已,(已,通“”)4、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翻译: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翻译:③.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翻译:④.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翻译:⑤.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⑥.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翻译:⑦.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翻译:⑧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二、合作学习1.借助注释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不能顺畅翻译和理解的地方作出标记。2.提出疑难字句,师生共同解决。三、质疑导学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曹:明察天下形势,提出策略孙:刘表、刘璋、张鲁(荆益二州四、学习检测:①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②先帝知臣谨慎……而忠陛下之职份也。1、这段文字选自《出师表》,“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由是感激()②遂许先帝以驱驰()③故五月渡沪()④先帝不以臣卑鄙()⑤深入不毛()⑥臣本布衣()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①六出:______________②东和:______________③收二川:______________④七擒:______________⑤北拒:______________⑥排人阵:______________6、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B、以伤先帝之明C、悉以咨之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7、用一个成语概括: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划线语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曹:不可争明察天下形势孙:不可图隆中对荆益二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