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基本内容。2.知道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大致情况。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对比中、苏改革的概况,从而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国家的实际状况。2.通过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等史实的了解,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曲折、艰巨和长期的。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要把自力更生与积极吸收外来文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情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各次改革的内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重点突破方法:1.充分利用导读提纲,利用表格,结合教材提供的材料(文字、地图、插图)等,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尽可能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归纳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难点:为什么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都遭到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什么经验教训。难点突破方法:积极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卡达尔等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利用图片,直观形象的认识到每次改革的相关史实,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比较、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学法:设计表格归纳法,学案导学,以学案为载体,以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相关的插图、图片、文字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苏联改革、匈牙利改革的资料,搜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卡达尔等领导人物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并加以整理,准备课上讲解【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部分国旗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现在有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有哪些吗?2.教师及时评价后,引入:当今世界,已经没有号称“北极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力挽狂澜、二战后唯一一个能与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相抗衡的国家了,那个国家就是通常所说的苏联,那么,苏联是如何从国际舞台上消失的?是如何解体的?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呢?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7课,引入本节新课探究一: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读)二:自主学习,感知基础知识:温馨提示:首先,自学教材,独立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小组内依据问题进行交流,形成统一认识。最后,标记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解决。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学生依据提纲,自学教材,探索、交流、讨论。1.赫鲁晓夫掌握政治权之后是如何对斯大林时期政策进行调整的。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3.其改革措施的成功及其局限性在什么地方。4.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领导人的更替情况及经济发展情况。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改革后苏联社会主义状况如何。6.苏联解体的大致经过及标志事件。7.匈牙利政坛更替的情况。8.匈牙利改革的背景、进程及结果。三:自学效果反馈:温馨提示:同学们,跳出教材,尝试完成下列问题。相信你是最棒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的时间、背景、内容、结果四:合作探究,交流共享:1.出示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人物图片,简单讲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在二战前后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基本情况。2.启发学生回答赫鲁晓夫改革的成功之处,教师强调其措施的局限性:经济上:提高农业经营投资,但不顾客观条件,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改革工业管理机制。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外交上: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却粗暴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3.教师提问:赫鲁晓夫1971年逝世时,苏共的讣告中说:“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为什么不加上什么“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革命家、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