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版)新人教版一、学习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二、课前准备1、《谈读书》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剑桥大学毕业。代表作《随笔》《新工具》。培根的警句:“善择时即省时。”“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性。”“一切腾达,无不须循小梯盘旋而上。”“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2、《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狡黠()藻饰()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矫()睾()肾阐()证要诀()4、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味同嚼蜡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吹毛求疵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寻章摘句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豁然贯通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因小失大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5、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关于读书的名言。三、学习过程1、《谈读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概括层意。三个层次。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2、《谈读书》中提出了哪些读书的方法?“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哪三种不同读书方法?对读书提出了哪些要求?选读、浏览、通读、精度、读摘要等。粗读、泛读、精读。读书时要仔细推敲思考,反对故意挑剔,不可迷信书本。3、《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培根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作者运用比喻说理。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作者运用排比说理。这样写,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运用对比说理。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课后题)4、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一.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二.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一.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二.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5、《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最后一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6、《不求甚解》: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7、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儒家与道家之间区别很大。儒家入世,为国、为家、“克己”、无我;道家游世,以宇宙自然为本,张扬个体生命。两家世界观、人生观不同,读书方法也不同。道家的读书方法以陶渊明说得最为明确:“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因此,儒家批评道家的读书方法,就毫不奇怪了。8、《不求甚解》中“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请用简洁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