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第二课时统一多名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教材分析】该课时探讨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明朝统治者侧重防御,清朝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明代实施的“改土归流”、清代对某些少数民族贵族叛乱平定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这些措施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体会“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内涵。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明清两朝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内地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中华各民族人民与分裂势力进行斗争、维护祖国统一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培养学生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掌握明清两朝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所持的不同态度。难点: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突破: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方法:讨论、交流与情景启发相结合。相关以往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内容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性化教学思路及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文字、影视等形式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前推荐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播放《爱我中华》歌曲。提问:这首歌的名称是什么?歌词中唱到我国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从哪一朝开始我国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承接:她是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逐步巩固与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专门来探讨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新课:板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展示明清疆域图:学生活动:学生上讲台,指出地图上的东、南、西、北、西北、西南等方位,并说出分布在“北、西北、西南”三方主要的少数民族名称。(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回部、藏族等)承接:在这三处的民族问题和关系上,明清两朝分别是怎么处理的?播放《长城》影视材料片段:问题设计:明代统治者在处理与蒙古族的关系上采取什么措施?(修筑长城防御)承接:为了防御蒙古族、女真族的南下扰乱。明政府修建了西起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之滨,全长6300多公里的长城。明后期,蒙古族分为三支,其中一支向西迁移,直到欧洲伏尔加河下游,在那里他们生活的怎样?展示资料,请同学看:(资料──土尔扈特部明末清初时属于我国蒙古的一部分,后来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生活,遭遇沙皇的残暴统治,但他们决不服从。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在缺粮挨饿、疾病流行的折磨下,历时半年,历尽千难万险,付出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踏上了家乡的故土,投入了祖国的怀抱。)设问:他们的回归,大清王朝的态度如何?请看录像片段。播放录像: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学生回答(大清态度):非常欢迎,设各种礼仪接待,场面隆重、壮观等。展示地图,指出我国西南地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个民族?(主要是藏族),明清的中央政府对他们是怎么处理的?明朝:展示“改土归流”的资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