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积累生字词,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感情的升华。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2、品味细节,体会探险队员身上表现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1、理解“虽输却胜”的内涵。2、深入体会探险队员们临危不惧的崇高精神品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三幅图片(课件)。1、这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2、这是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3、这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返回地面前夕解体时的照片,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师:在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上这样的事情发生过太多太多了,人类科学探险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一切从未阻止过人类继续探索的脚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字词过关(预留预习任务)描摹南极的“风雪”:凛冽、吞噬、阴森森、呼啸、狂风怒号、凶猛。描摹南极的“冰原”:荒无人迹、无垠、毛骨悚然、单调、茫茫无际、白雪皑皑、白茫茫、寂寞。描摹“探险人”:焦急、坚持不懈、风餐露宿、怏怏不乐、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忧心忡忡、疲惫不堪、畏缩不前、鲁莽、语无伦次、踉踉跄跄、精疲力竭、羸弱、蹒跚、遗孀。2、小测验: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学生齐读以上词语。三、初读感知,概括文意1、请用上上述词语中的至少6个概括文章大意(指名说)。屏幕出示:斯科特一行在“无垠”的南极雪原“风餐露宿”,拖着“疲惫不堪”的“赢弱”身子,“蹒跚”行进在“皑皑白雪”上,当燃油与食物均已告罄时,“凛冽”而“阴森森”的狂风“吞噬”了他们,使自己的妻子成为“遗孀”。2、重走探险路,体会悲壮与伟大。同学们觉得屏幕上的这段话有没有完全概括出故事的情节?(没有)那老师觉得咱们有必要来个时光穿梭,重走一下这条探险路。(大屏幕出示时空图,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指名概括故事情节,屏幕出示: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5人于1912年1月18日继挪威人阿蒙森之后登上了南极极点。他们忠实地接受了挪威同行的委托,携带挪威人在南极留下的信件和自己采集的珍贵的岩石标本回返大本营。经过70多天的死命挣扎,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于1912年3月29日在距离大本营十几天路程的一个“贮藏点”被南极寒冷的暴风雪“吞噬”,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伟大的长幕悲剧。四、细读品味,合作探究1、人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题目就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做些解释。指名说(学生可能会从悲剧和伟大入手,也可能会找到文章最后一段)。同学们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到最经典的话语(段落)来诠释文章的题目。(指名说,教师明确:最后一段。)齐读,思考:哪些地方照应了“悲剧”,哪些地方照应了“伟大”?(指名说)2跳读课文,理解“悲”之所在。文中的“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指名说,学生可能会回答“死亡之悲”、“失败之悲”、“作证之悲”等。教师引导:理解“悲”,不能只停留在“死亡”这个结局上。更要知道死的方式以及人们对死的方式的反应。比如:第一位死者是?埃文斯。“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个时间,还有“屠宰场营地”这个地点。特别是时间的精确,这是海军军士埃文斯死亡的时间。显然,这是从斯科特的日记中发现的,他这样庄重地记载下第一位伙伴死亡的时间和地点,可见他对伙伴的心痛。痛苦和尊敬就在这精确的数字中。第二位死亡者是奥茨,文中没有交待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只能大体推断是在3月2日至3月21日之间的某一天。是斯科特日记没有记还是茨威格没有写,不得而知。但是,文中详细交待了奥茨死前的情景——奥茨理性地选择死亡,以免因自己的病体拖...